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梵名译作“那拏天”,在各古书中又写作那吒、哪叱、哪咤等,民俗信仰尊称其为太子爷,号中坛元帅,属五营神将,是佛道儒并尊的降魔天神。
哪吒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与道教的结合。哪吒最初是佛教护法神之一,后来被道教吸收并融入中国本土神话体系。在佛教中,哪吒的形象充满暴力色彩,以三头六臂、忿怒相示人,手持金刚杵、脚踏恶龙,职责是降妖除魔、护卫佛法。在道教中,哪吒被描绘成外貌英武的美少年,手持乾坤圈、混天绫、火尖枪等法宝,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哪吒在民间信仰中被称为三坛海会大神、威灵显圣大将军、中坛元帅等,被称为“三太子”,常冠其父姓,称为“李哪吒”。他在古典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作品中也有登场,形象多样且深入人心。哪吒的形象和身份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多次演变。最初,哪吒被描述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具有勇猛的护法神特征。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哪吒的形象逐渐人性化,并在唐代与李靖的形象融合,形成了“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的组合。在明代《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哪吒被进一步神化和人性化,成为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的角色。
传说中,哪吒原是玉皇驾下的大罗仙,因世界多魔王,被玉帝命降凡,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哪吒的传奇故事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哪吒闹海”。据传,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与殷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其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后生下一个肉球。李天王以为是妖怪,拔剑砍去,却蹦出一个伶俐可爱的小男孩,这正是哪吒。
哪吒从小神通广大,他七岁时,到东海洗澡,因搅动海水,引发了东海龙宫的震动。东海龙王派遣夜叉去探查情况,没想到被哪吒打死了。随后,龙王三太子敖丙亲自上阵,与哪吒对战,也被哪吒打败并抽去龙筋。东海龙王得知此事后,向哪吒之父李靖兴师问罪,哪吒为了不拖累家人,挺身而出,悲愤自刎。之后,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用莲花和鲜藕为他重塑肉身,让他得以复活。复活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大闹东海,打败了龙王,为百姓除了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