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传入西域各地的佛教派系及理论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7-05-08 20:31
早期传入西域各地的佛教派系及理论,
铜雕鎏金过程
       早期传入西域各地的佛教主要流传的是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
       该派是从上座部中分出,以阿毗达摩为立论依据,主张“法体恒有”,即把世间一切现象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有为法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有生(产生)、住(持续)、异(变化)、灭(毁灭)的“四相”。有为法计四种:表现物质现象的,称为色法;表现生理或精神现象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称心法;各种心理作用称心所法;心、色之外具有生灭的各种现象,称心不相应法。无为法指非因缘和合、无生灭变化的各种现象。据此5法细分为75种,统称“五位七十五法”。说一切有部在分析色法时,提出了极微(原子)的概念。他们认为,极微有变化、生灭、质碍等特性。所谓色就是质碍,质碍就是物有形质,占据一定的空间但又互为障碍。许多极微的积聚,组成有质碍的物体。极微是不可分的、实有的微粒。世界上的各种物质存在和人都是由极微所构成的。说一切有部中的论师认为,极微虽为物质的最小微粒,但无长短方圆等形状,也无东西南北上下的方位,它不可分,不可见,不可听闻,不可嗅,不可触,没有变坏,没有质碍,但由极微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则是有形状和方位的。但有一些论师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无形状,无方位的极微不可能积聚成为有形状和有方位的集合体,因此,他们认为,极微也是有形状和方位的。有部还进一步指出:极微有色、香、味、触四种“分别”,称四尘。即眼根所见的是色尘,嗅觉于鼻的是香尘,味觉于舌的是味尘,肤觉于身的是触尘。这四尘因分别具有坚、湿、暖、动四大性质,故又叫做地、水、风、火“四大种”。由于四大极微的性质和数量结合不同,因而出现了世界万物不同的性质和类别。有部还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认为过去、未来和现在皆有其实体,而且论证诸法都各有不变不改之自性,同进也有造果之原因。原因出之所以,一切当既是实有,因也是实有的,因此又有说因部之名。由于一切有部认为诸法都有其不变不改之自性或法体,因此只承认无我而不主张法无我。有部对因缘关系中提出了独特的“六因说”,即能作因(某物生时,一切不对其起阻碍作用的事物)、俱有因〔互为因果,互相依仗的条件)、同类因(前面的因与后面的果,属于同一类的事物)、相应因(一个认识产生时,心与心所不能单独而起,二者必须互相帮助,互为因果)、遍行因(遍于一切染污法而生起烦恼的原因,因其同类,不同而熟)。“六因说”是有部“三世实有说”的立论依据,即认为在三世中有着因果的必须联系,同时并发展了原始的佛教的缘起观。


以上信息由大庄严佛像公司铜雕制作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