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收藏史上,曾出现过三次规模较大,影响力深的收藏热潮,它们分别发生在北宋末年、康熙年间和清末民初。其收藏主要对象均为
金铜佛像。
这三次收藏热潮的共同特点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都以收藏为乐;仿造的艺术品、工艺品花样不断,还能达到以假乱真;市场上古玩、书画交易频繁;研究成果不断问世,鉴赏水平较高。因此有人说,如果以此来衡量,中国目前正处于第四次收藏高潮 。
早期金铜佛像与仿品的区别
中国早期金铜像是指三国两晋十六国这段时期的金
铜佛像作品。由于存世较少,且多无明确纪年,所以在鉴定其真伪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具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一、以十六国金铜佛像质地论,多青铜质。甚少红铜,表面鎏金基本牢固,外附锈蚀者较为可靠,而有的实物金色稀流,或触手即有脱落感,十分可疑。
二、从外形来说,尽管岁月悠久,但基本轮廓应较为清晰,并不像有些仿品线条模糊,圆浑不清,线缝间隐约嵌些金色,缺乏凹凸感。
三、从构造来说,要看清其背部或头部后有用于安插佛光的插架,底部空心,有的赝品底部实心,背部也无插架。
四、以形体论,由于金铜佛像本身只是组合体(组合体一般包含背光、台座与佛像本体)的一部分,其背部更多见的是平坦,但有的赝品背部呈弧状,说明仿冒者以为此类作品是独立的圆雕物。
彩绘描金
观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观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观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观音菩萨坐莲佛像
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像特征
十六国时期
佛像头顶部作高肉髻,白毫相,脸庞稍长,颊部颇丰腴,眉修长而通于鼻梁,双目微开,耳大嘴小,有八字胡子,其面相的总体特征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比较接近。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结跏跌坐于矩形高座上,座前左右各铸一张口吐舌的护法狮,中有宝相花图案,这种印相、坐姿及佛座样式代表了当时金铜佛像的基本特征和规范化形式。
明朝康熙年间金铜佛像特征
明代
金铜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末明初金铜佛像特征
清代
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