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与北齐佛像的区别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09-18 08:10
东魏与北齐佛像的区别

东魏佛像

    东魏的金铜佛像遗存较少,佛像的形体比例已有变化,头部较小,面相和衣纹有了圆的感觉。佛像面相赂显丰圆,身着褒衣博带式架缓,内着俗抵支,衣服下摆缩小,重叠层次增多,也有一部分佛像着圆领通肩大衣。菩萨身着双肩架绥,衣据飞扬,衣纹则简洁洗练。
东魏佛像的特征
    面容圆浑,肢体腴润,面貌深情。在造像样式和衣褶表现上,东魏佛像特点相当明显。它既没有轻纱透体的西域风格,又改变了北魏后期褒衣博带的流行格式,衣褶处理力求如实摹写,不采用绘画性很强的阴刻线纹,而是以柔韧的凸起的条纹来表现柔软光滑的丝织衣料因丰腴的肢体结构运动变化而呈现的衣皱自然。

东魏时期佛像的特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少,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彩绘描金大势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大势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大势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大势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大势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大势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大势至菩萨坐莲佛像
彩绘描金大势至菩萨坐莲佛像

北齐时期佛像雕塑

    北齐时期的佛像以双身像大量流行为其特点,除了前期出现的双佛并坐像以外,双佛立像、双菩萨立像、双思惟菩萨半跏像都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品种。
    这时期单纯背屏式佛像几乎不见,以透雕缠龙菩提树作为背景却非常流行。佛像一般头形较圆,肉髻低平,甚至有些肉髻下缘界限都不十分明显,与头浑然成为一体。肌体的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般多注意体量和曲线,并不强调肌肉的力量感。前期单一的袈裟披裹样式被打破,主要有圆垂领式、袒右式等,这两种袈裟均雕刻双重边,表示佛像身穿两层衣。还有一种袈裟特地将上衣斜披,直接露出覆右肩顺胸垂下的中衣。
    单体菩萨立像仍保留背屏样式,大致以天保末期为界,北齐前期与东魏后期佛像极为相近,只是面庞较为丰满,衣纹更加贴体,线条流畅,动感性更强。帔帛两端搭在双臂折回的样式,也逐渐被直接绕双臂垂下的样式所取代。后期装束变得更加简洁,刻意突显菩萨身躯的线条,头戴宝冠叶瓣较散,宝缯呈波浪状绕冠叶上下内外穿梭,两侧冠叶雕圆环,宝缯从内穿出直接垂下,过去宝缯扎结扇形的样式逐渐减少不见。帔帛挎肩一端经过腹前,穿过对面肘部垂下;另一端下垂绕膝上搭在前者帔帛下垂、再绕膝上折穿过对面肘部垂下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样式。另外早期曾一度消失的帔帛挎肩垂至膝部上折缠臂下垂的样式也重新流行起来。帔帛上面的褶纹逐渐简化甚至变得完全光素的一小窄条,部分造像用绘画的方法代替雕刻来处理菩萨身体上的纹饰,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糙。

北齐时期的佛像特征具体归纳可以分为以下5点: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