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受尊崇的菩萨之一,其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开始的男性形象到后来的女性化,再至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多样化表现。这一演变反映了宗教文化与艺术发展的融合。而五代十国观音造像主要承袭唐代风格,并逐渐向世俗化转变,其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代观音造像仍以唐代风格为基础,面部圆润丰满,双眉与鼻梁连贯,发髻高耸,头冠两侧有飘带装饰。躯体呈现三折扭状动态,裙裾扬起以表现活力,整体保留唐代造像的曲线美。
常见合十、持宝瓶、抚琴等手势,部分作品在手臂上装饰法器(如念珠、宝镜等),体现宗教内涵。额头常饰以白毫或珠髻,发冠样式简化,部分保留桃形头光与火焰纹装饰。
服饰多采用贴体长裙与薄衣风格,衣纹褶襞采用自然垂落手法,部分造像保留了唐代的璎珞、披帛等装饰细节,但整体风格更偏向柔美。
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像处于唐代与宋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既有唐代遗留的清瘦特征,又隐含宋代即将出现的圆熟风格。例如,首都博物馆藏初唐鎏金铜观音立像(635年)虽仍保留清瘦体态,但面部表情更显温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