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作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著称,其信仰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地藏信仰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所写的《地藏菩萨赞并序》反映了当时地藏信仰的盛行。到了盛唐之后的唐末五代,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地藏菩萨的信仰更为迫切,地藏菩萨成为众生解脱和超脱的精神寄托。在唐宋时期地藏菩萨的信仰与形象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这个时期地藏菩萨造像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象、服饰、姿势和表情等方面。
形象特征:唐宋时期的地藏菩萨造像通常呈现为比丘相,内着僧衹支,外披钩纽式袈裟。地藏菩萨的形象清雅俊秀,恬静安祥,具有圆形头光与线状身光。地藏菩萨的头部圆润而丰满,面如饱月,五官刻画精准,比例停匀,上身圆实,披袒僧衣,自然覆盖台座,褶皱呈U型,显出丰富的层次。
服饰特征:地藏菩萨的服饰华美,衣饰上绘有精美的团花和纹样,领口与衣服边缘饰有花纹,这些纹样具有浓郁的唐宋风格。例如,敦煌莫高窟第17窟出土的造像中,地藏菩萨着红色袈裟,左手托法轮,右手抚膝,身后山峦起伏,座下绘有跪姿比丘及男供养人。此外,地藏菩萨的服饰还常常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如披袒僧衣的自然覆盖和褶皱呈U型的设计。
姿势特征:地藏菩萨的姿势多样,常见的有趺坐姿势,十指相交于胫上,施弥陀定印,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沉思状态。有的地藏菩萨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捧宝珠,跣足立于祥云托起的双莲之上。还有的呈盘坐姿势,左腿盘坐,右腿自然下垂。这些姿势不仅展示了地藏菩萨的庄严形象,也反映了当时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表情特征:地藏菩萨的表情通常表现为低眉沉思,恬静而深远。例如,宋代的地藏王菩萨木雕像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沉思状态,面形、眼神、嘴情、鼻态以及恬静沉思的表情与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的宋代罗汉像极为相似。
艺术风格:地藏菩萨造像不仅吸取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精华,还融合了本民族的深厚传统和人文思想,展现了盛唐时期独特的佛教造像艺术风格。这些造像在唐宋时期的石窟塑像、敦煌壁画、纸绢绘画中非常流行,数量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