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是我国石窟寺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不管石窟寺的空间模式或是佛造像的塑造手法,基本都是西方艺术的风采。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具有极强的艺术风格及特点,这些佛像不但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十六国时期的佛像特征主要包括头部特征、背光设计、面部特征和佛座造型。
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头部一般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无发纹;大型佛像多见分绺式,有分组状发纹。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态平静温雅。这些特征共同塑造了佛像的经典形象,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审美风格。十六国时期的佛像通常衣着通肩式袈裟上饰有平行的U形衣纹,简洁疏朗。双手拱于胸腹间,手心向内合为一体,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背光设计一般为同心圆形;而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这一时期的菩萨像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菩萨的面相设计展现了庄重慈祥的特质,令人感到温暖和亲切。菩萨像的身体比例一般是上半身半裸,下身穿裙,这种穿着既显得庄重,又展现了美感。此外为了提高视觉效果和装饰性,菩萨像的配饰增加,这些配饰不仅增加了菩萨的美观度,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大裙宽肥飘逸灵动设计,使得菩萨像从视觉上更生动以及具有动感,这种设计风格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