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佛教中国化?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7-07-13 08:52
《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由佛
达摩祖师彩绘塑像
 
       佛教自印度传来东土,禅学也随着传入,但在印度只有禅学而没有禅宗。中国的禅宗传说是菩提达摩祖师创立的,而实际上,禅宗真正的开创者是唐朝时的慧能大师。由于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印度传来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例如清净无为的思想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冲突,出家修行与传统孝悌思想的矛盾,使得佛教最初在中国的传播屡屡受挫。于是佛教中国化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法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禅宗是佛教多个宗派中中国化最成功的宗派,《坛经》的出现即标志着佛教彻底的中国化。
    《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由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的一部经典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坛经》是佛教三藏十二部中唯一以“经”闻名于世的中国著作,它是对禅宗六祖慧能禅学精髓的记述。
      在思想上看,《坛经》抛弃了成佛路上的种种外在障碍,认为要想成佛,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修心。“清净心即是佛心”、“但心清净,即是西方”,佛和净土都只是一种心境,不能外求。在《坛经》中,普通人和佛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每个人的自性里都有佛性,在这一点上,凡人与佛是完全平等的。成佛也就是观照自心,发现自己心性中的佛性。
      从制度上看,以《坛经》为根本经典的禅宗,远离城市,走向山林,发展出具有宗门特色的丛林制度。在丛林中,僧人们自己耕作,自给自足,摆脱了对外界社会的依赖。同时,禅宗抛弃了传统佛教繁琐的各种佛教礼仪及苛刻的修行方式,将生活与修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使佛教真正在中国农耕社会中扎下了根基。
      慧能大师首先是一位佛教实践家,而不是佛学理论家,这一点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一样的。所以《坛经》打破了种种概念体系,而特别讲究实际修行。禅宗的修行和其他宗派不一样,它把目光放在了人世间。“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平常心即是道。一切修行都落实在修心上,至于外在的形式,如打坐、念佛等等都可以不要,唯一要做的是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后世的禅师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参禅方式。禅宗的公案虽然是由文字写成,但它的真正意义正在于破除文字。以“德山棒”、“临济喝”为代表的开示法或接引法,一改传统的坐在禅堂里静坐的方式,变得轻松活泼,极尽变化之能事。禅师的一举一动,看似无意为之,其实都含着禅宗的大智慧。
      正因为这些创造性的变革,禅宗完美的融合进了中国社会。所以到了唐宋年间,士大夫参禅成为普遍风尚,例如王维和苏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士大夫的参与,《坛经》的思想境界渗入到文学艺术之中,革新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在《坛经》看来,一花一叶,皆是菩提,山林佛教的宗风使人们来到大自然中,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进入无我之境。这种意境突出表现在唐诗和宋元山水画中,这些作品空灵淡远,形成了一种含蓄空蒙的审美境界。禅宗所倡导的虚静空灵之美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宋明时期,禅宗更是与儒道二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中国古代学术的最高峰,即宋明理学。没有深入的理论创建是儒家的一大弱点,禅宗思想的介入,使儒家也找到了一个深深的理论根基。


莆田市大庄严佛像工艺有限公司铜雕 西方三圣制作部整理      
                                                                                                                                                                                                                                                                                                                                                                                          ——摘自《图解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