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脚下,一座古刹藏身于郁郁松柏之中,这便是
普照寺。相传普照寺为六朝时所建,唐代扩建,金、元、清历代重修。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聚与此,谈文论道。历尽千年风雨,普照寺至今游人如织,香火不断。
沿环山路一直行至与普照寺路的交汇处,向北看,入眼便是一条由长石条铺成的小道,道路两边都是碗口粗细的松柏。抬头望,只看到由松柏构成的一线天色。沿着石阶上行不远,便是普照寺的进山牌坊,牌坊由巨石砌成,古朴庄重。正面坊额题“泰山普照寺”,背面题“普照胜境”。
从牌坊向里行,地势略平。行不远之后,便到了著名的云门。云门所处位置,路边有两块很大的石头,右侧石上题云门二字,左侧石上题“迎送松“三字。在佛家看来,云门为界,分为佛门静地和尘世凡间,踏过云门,便由凡间进入佛境。现在,云门给人以神秘幽静之感的同时,又有一种远离红尘的脱俗儒雅之意。
在普照寺售票口的停车场至普照寺台阶起步处,西侧一株柏树挺拔而生,而东侧一株柏树则轻轻地依偎到西侧柏树上,看着像是一对热恋的情侣,又像一个大大的“入”字。这便是有名的“请入柏”。两株柏树就像是威武的门卫,朝夕恭迎天下游客。
在普照寺台阶起步处西侧,立着几块石碑,其中一块写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照寺,山东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二日公布,泰安市人民政府立。”背面则是关于普照寺的一个简单介绍。
沿台阶踏入一个用黑砖砌成的十字花墙,左侧是一个池塘,名曰“放生池”。池边有七座佛塔,每座都有七层。一座佛塔便是一位圆寂高僧的安身之地,七层代表了“七级浮屠”,象征着寺庙的风雨春秋,佛光普照。
穿过一条古柏林立的小道,来到普照寺的山门。门上悬匾横书“普照寺”三字,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本无声而有声,人声、磬声、梵声,声声皆梦;下联:自有色而无色,山色、水色、月色,色色皆空,都讲述了佛家的深刻意境。门口的左右两边,有一对石雕狮子,昂首傲立,栩栩如生。
由山门入,在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鼓楼。偌大的钟和鼓都给人年代久远的感觉。在二山门前,立着几座石碑,字迹清晰可辨。沿二山门而入,踏上台阶便到了大雄宝殿面前。大雄宝殿是普照寺的主体建筑,两侧是配殿。再往内,挂出了“游客止步”的牌子。在一山门至大雄宝殿前,有两个很大的铁香炉,已经被烟火熏成了黑色。
普照寺占地面积9828平方米,建筑面积6470平方米,但一开始普照寺面积并没有这么大,是经过历代的修葺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普照寺的出名得益于历代的一些名人,普照寺真正红火是在明代永乐年间的高丽僧满空禅师任住持时。“满空禅师先是修建了竹林寺,然后又复兴普照寺,并对大雄宝殿进行了大修。现在大雄宝殿前的对生松,便是满空禅师亲手所植。”宋燕说,还有一位有名的住持是清朝的元玉禅师,是一位琴棋书画的全才。普照寺的出名跟冯玉祥在此隐居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他只在这住了8个多月,但他在寺里种植的两株梅花,现在是非常著名的景点“将军梅”。
莆田市大庄严佛像工艺有限公司铜雕 西方三圣制作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