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观音造像的演变经历了从男性形象向女性化、世俗化的转变,不同时期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五代观音造像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造型风格和细节装饰上。
五代观音造像逐渐从男性形象向女性特征过渡。唐代水月观音多为男性造型,留有胡须,而五代时期开始出现女性形象,如铜水月观音坐像展现了丰颐面相、纤柔身姿等宋代典型特征,但保留了五代过渡期的柔和曲线。
五代观音造像多承袭唐代风格,面部浑圆,双眉与鼻梁连成一线,额头常饰以白毫或珠髻,眉目清秀,嘴角含笑意,发髻高耸,头冠两侧系飘带。
五代观音造像多呈"S"型曲线姿态,头部比例较大,上身袒露,下着贴体裙裳,腰部修长,躯体呈现三折扭状动态美感,裙裾扬起以增强动感。
衣纹薄透贴体,褶襞缺乏立体感,呈现形式化倾向,但整体仍保留唐代“普陀洛伽”观音像的典型样式。 这一转型为宋代观音造像完全女性化奠定了基础,反映了艺术风格随时代审美变迁的连续性。
采用分体铸造后组装成型工艺,主体多为青铜材质表面鎏金。莲座采用典型五代双层仰莲式设计,莲瓣肥厚饱满。手指、衣褶等细节可见明显范线痕迹,保留了铸造工艺的原始质感。
五代观音造像仍以普陀洛伽观音为主流,但已出现向宋代转型的迹象。例如苏州云岩寺塔出土的十一面观音像虽保留唐代"S"型站姿、璎珞装饰等特征,但莲座样式已接近宋代双层束腰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