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是佛及菩萨的侍从,主要职能是“娱佛”。他们通常在空中飘浮,手持各种乐器,以美妙的音声来赞美和供养佛。伎乐天又名香音之神,源自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该经典规定了十种对佛的供养方式,其中包括“伎乐供养”。这十种供养方式分别是: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和伎乐。
伎乐天在佛教中象征欢乐吉祥,是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伎乐天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歌舞和奏乐来供养佛。在佛教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形象在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中尤为丰富,展示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伎乐天的形象多样,包括天宫乐伎、飞天乐伎、化生乐伎、护法神乐伎和经变画乐伎等;他们的造型生动,线条飘逸流畅,象征着动听的旋律和心灵的陶醉。他们的形象常常与飞天造像相融合,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伎乐天以半裸女身、飘逸彩带、灵动舞姿著称,成为敦煌艺术的象征。其形象融合了唐代仕女画特点,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音乐与舞蹈的极致追求。
伎乐天住在须弥山南金刚窟,当天欲作乐时,他们的身体会显现异相,飞行于天空,手持乐器,蹁跹飘舞,故又称“天乐神”、“伎乐天”、“乐神”、“音乐天”、“凌空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