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他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铜雕孔子神像
孔子早年丧父,家中贫苦,青年时曾为委吏、乘田等官职。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公元前500年,相定公,使齐国返还侵占鲁国的地域。公元前499年,任中都宰,后升大司寇,摄行相事,诛佞臣少正卯。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归鲁,一边在杏林设坛教徒,一边从事于著作,经他所删定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弟子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铜雕孔子神像右侧近照实拍图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