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又被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据印度佛教典籍记述,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我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千手观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另一说为千手观音除中央二手外,其余四十手各具二十五种救济能力,故称千手千眼,也有作千手千眼形相者。各手分别执青莲花、戟、日、宫殿、钩、宝印、天杖、宝铎、拂子、杨枝、箭等法器,表示息灾、增益、治病、调伏、施无畏等多种功能。
据佛经说,观世音菩萨在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
千手观音佛像
千手观音菩萨佛像主要来历是古印度佛教中关于观音的最初形态的记载,传说兴林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人称“三皇姑”。妙善喜欢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为尼,因妙庄王逼迫其还俗,而火烧白雀庵,乘白虎远走苍岩山修行。后因父王得怪病需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为父王治病。妙庄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为全手全眼菩萨,为其建造庙宇,更塑金身,由于过分激动,竟说成“千手千眼”。妙庄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龙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传达圣旨给修筑者,于是建造庙宇时就给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许多手眼,手里又长眼,即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