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世界观当中,众生包括“六凡四圣”,共十法界。佛是证悟了宇宙万法实相的觉悟者,属于四圣法界中的佛法界。假如你常去寺院,或者身边有人学佛,想必对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两声佛号不会陌生。那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这两尊佛有什么区别呢?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者,释迦乃是族名,意译为“能仁”;牟尼意译为“寂默”。释迦牟尼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应化在古印度,他是迦毗罗卫城的王储,名乔达摩·悉达多。尽管王宫的生活优渥,悉达多王储却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所困扰,他认为众生皆苦,享乐只是暂时的。为了帮助众生寻找究竟安乐之道,他离开王宫,先是在苦行林修行,后又师从当时的禅定大师,之后又到雪山行苦修。这些修行方式最终被他舍弃,佛经中称作“知非即舍”。最后,在35岁年,他只身在菩提树下静坐,最终悟道。
而阿弥陀佛的成佛机缘,则主要记载于《无量寿经》当中,过去无量劫前,阿弥陀佛为一国之主,名为世饶王。当时,有佛住世,佛号世间自在王佛。世饶王见到佛的庄严相好,信心具足,于是舍国捐王,师从世间自在王佛修行,得名号法藏比丘。他立志成佛,并且誓愿成就超胜殊妙的佛土,使得众生乐生他国,永不退转道心,直至成佛。经文中记载了他在无量劫中勤勉修行的经历,他宏发救度众生的四十八大愿,终于在距今十劫前成佛,得报极乐净土。
铜雕释迦牟尼佛像
常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门认为每个佛世界,都有一佛应化住世。我们生活的世界在佛经中被称作娑婆世界,过去和未来都有无量佛现世。通常,以燃灯古佛代表过去一切佛,以当来下生弥勒佛代表未来一切佛,以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佛。从释迦牟尼佛成道度化五比丘开始,他便以无始劫以来诸佛所说法,教化娑婆众生。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释迦牟尼佛就像众生的“老师”,故而信众常尊称其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经中有载,阿弥陀佛成道后,就于极乐净土教化众生。例如《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及他所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都以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声佛号,成佛有余”,阿弥陀佛的名号,乃是万德庄严所成,念诵者和听闻者都有无量功德。如同人自香花丛中过,虽然枝叶未曾沾身,香气却早已沁入心脾。信愿持名,心净口善身正,自然得生彼国极乐世界。
汉地寺院一般有规整的布局,其中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大雄即佛的德号,因释迦牟尼佛福慧具足,能够雄镇大千世界,故而得名“大雄”。寺院的大雄宝殿中,居于中央供奉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则是其胁侍,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二位尊者一长一幼,比较容易辨认。
规模比较大的寺院当中,大雄宝殿内也会供养阿弥陀佛,位于大殿的西侧,表法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两位胁侍,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位菩萨都与念佛法门有着甚深渊源,观世音菩萨以“耳根圆通”法门得道,而大势至菩萨则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教法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