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7-05-22 20:11
小乘佛教 与 大乘佛教 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后者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前者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后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后者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前者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后者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义学上,前者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后者还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修习上,前者着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后者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前者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分等,后者的主要经典有《般若经分、《维摩经》、《大般涅槃经分、《法华经》、《华严经分,《无量寿经》等。其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北传佛教地区开始曾有小乘流行,但流布广、影响大的是大乘。现小乘属于南传佛教,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称号。
铜雕刻彩绘十八罗汉
 
  大乘思潮作为早期佛教的异端而分化出来,经过了相当激烈的斗争,被视为“外道”、“魔说”、“愤闹行者”,受到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的摈除。坚持正统佛教的僧伽则自命“声闻者”、“远行者”,多次举行结集,以统一思想,纯洁组织。这些正统的僧伽,后来主要采用“阿毗昙”(略称“毗昙”,或译“阿毗达磨”)的形式,不断地修订、补充和发挥佛教的早期教义,5世纪时形成了与大乘佛教对立的四个较大的派系,即上座部、有部、经部和正量部。由于其“三藏”经典,早已定型,发展余地很小,所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理论体系上,仍然与早期佛教接近。
 
  大乘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的世俗生活,要求深入众生,救度众生,把“权宜”、“方便”提到与教义原则并重,甚至更高的地位。故其适应能力强,包容范围广,传播渠道多,发展速度快,内容异常繁杂。凡其影响所及的地区,无不带上该地区的民族特点,并产生相应的教化法门;这些法门之间,往往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甚至可以相互矛盾。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佛像工艺有限公司铜雕刻佛像部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