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像的魅力与启示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7-08-20 15:49
我国佛像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汉族地区的文化融合,佛像艺术也在南北朝晚期至唐代达到巅峰,而当时集大成的艺术作品中尤以唐代佛像最为突出。本文着重介绍唐代佛像的风格,并跟读
彩绘净瓶观音菩萨
       佛像是华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佛像无疑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代表着一个时代最高的审美。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也唯独购买佛像会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在二十年前,佛像收藏还仅仅是杂项专场中的一个小门类,如今佛像专场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大项,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人气最高的专场之一。
       事实上佛像不只是在拍场上火爆的唯一佛教用品,近年来开始玩沉香、戴佛珠的藏家也越来越多,这似乎成了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精神支柱的一个趋势。由此来看,佛像的升值并非炒作,而是对宗教类的精神需求导致这一方面的收藏的需求稳步上升的结果。
       我国佛像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汉族地区的文化融合,佛像艺术也在南北朝晚期至唐代达到巅峰,而当时集大成的艺术作品中尤以唐代佛像最为突出。本文着重介绍唐代佛像的风格,并跟读者一同探讨其中的文化底蕴,以及从中能得到的文化启示。

唐代佛像造像风格变迁

       隋唐时期被公认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当然,这个鼎盛时代的巅峰主要在盛唐,隋朝是一个过渡时期,承前启后,主要继承发扬了一部分南北朝的佛像的风格特点。唐代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真正的中国佛教的鼎盛是在武则天的时期,即是所谓的盛唐时期。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佛像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唐代菩萨造像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在唐代以前,观音像多为站姿,只有在盛唐之时,人们对观音像造型世俗化臆想之后,便出现了很多崭新的观音造像。此菩萨像顶结高发髻,髻前安化佛。面相庄严,神态安详。胸佩珠链式璎珞,身缠帔帛、着长裙,双眉连鼻,面容恬静慈祥,左手搭左膝,右手结说法印,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同时,菩萨手足处饰有钏镯,衣纹以写实手法表现,生动表现出丝织物本有的质感,特别是密集于小腿部的衣纹呈对称状分布,优美流畅。尽显盛唐工艺之精湛。
       除了传统的佛像和菩萨像,唐代造像还涵括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纷纷登场。
       总体而言,盛唐时代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同时,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菩萨造像更是欠缺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由于晚唐到五代时间不过百年,佛像存世量较少,有些特征介于唐宋之问,不易区别,可仔细琢磨。
总体而言,唐代佛像有以下七大特征,在鉴别佛像年代时,可以参考: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唐代佛像造像的内涵

      雕塑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是传神,这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佛像雕塑中杰作无一不是传神之作,最典型如龙门奉先寺庐舍那大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创造了传神之美的典范。突破了佛教禁欲出世的思想限制,塑造了饱满健美,有血有肉的理想形象。唐代佛像风格的演变是佛教雕塑进一步中国化,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的结果。
      佛像是佛的造像,现代人一般都会把佛像看成是艺术品。但佛像是佛教传播和教化的载体,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得以在中土普及,主要靠佛像的传播和才华,所以有人说佛教其实是像教。由于佛像是佛教流传的方式,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造像形式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莆田市大庄严佛像工艺有限公司铜雕 西方三圣制作部整理